近日,事关上亿又一银行系电商平台“落幕”。用户
5月30日,工行中国官方一连发布两条公告,宣布项业事关该行融e购个人商城和融e购企业商城相关业务安排。停止
公告显示,事关上亿因业务调整,用户工行将于2022年6月30日24:00停止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,工行如需要进行积分兑换、宣布项业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,停止可前往该行手机银行办理。事关上亿
融e购企业商城也将于同一时间停止服务,用户票据经纪、工行工行集采、宣布项业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迁移至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。停止
融e购业务下线
上亿用户或受影响
在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节“6·18”来临之际,工商银行却在官网发布了关停其电商平台“融e购”商城的通知。
“部分银行关停电商业务在于该业务未达到预期,不仅表现在收入和客户运营方面,而且与银行主业始终未能形成融合有一定关系。”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多位业内专家认为,监管要求聚焦主业也是银行关停电商业务的一个原因。据悉,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,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。
对此,工行相关负责人回应称,本次业务调整主要是顺应互联网和金融发展趋势,对“融e购”平台相关业务进行的整合升级。此次整合升级,将进一步聚焦发挥工商银行经营优势,提升客户服务水平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“融e购”是工商银行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上线的消费采购、销售推广、支付融资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,运营8年,逐步发展成为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电商平台。年报显示,截至2019年末,“融e购”用户达1.46亿户。
成立之初,工行“融e购”发展势头强劲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4年,“融e购”注册客户超1200万人,交易额突破700亿元。2015年上半年,工行“融e购”电商平台交易额累计达到2044亿元,同比增长26.8倍。2016年,“融e购”全年累计交易额已达到1.27万亿元。
此后的几年时间,“融e购”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,2017年和2018年,“融e购”电商平台年交易额仅为1.03万亿元和1.11万亿元。2019年后,工行年报中再未披露过“融e购”交易额的相关情况。
从激烈布局到集体“哑火”
工行并非首家布局银行系电商平台的商业银行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2012年,推出善融商务,打响了银行系发展电商业务的“第一枪”。
随后,交博汇、E商管家、中银易商、工商银行融e购、购精彩等平台陆续成立,银行系电商平台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。
“银行竞相打造电商平台作为应对电商平台冲击、推动自身业务转型的重要考虑,旨在提升客户体验,活跃存量用户,增强客户黏性。同时,通过多维度数据的分析,把握客户的消费偏好,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。”吴琦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然而,近几年,随着京东、淘宝等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,银行系电商平台的发展瓶颈也愈发凸显。
“相对于头部电商平台来说,银行系电商平台在产品服务体系、场景建设、客户体验、仓储物流等软硬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。”吴琦表示,此外,电商如何与银行主业融合并推动主业发展,还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发现,在一年一度的“6·18”大促之际,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提前“造势”,而银行系电商平台并未做任何宣传。从激烈布局到集体“哑火”,电商业务已经成为银行的边缘业务。
今年以来,已有不少银行对电商的业务布局进行了调整。在工行关停“融e购”之前,于4月15日发布“关于中国民生银行民生商城系统下线”的公告,该商城已经于5月31日正式关闭。
同时,也有多家银行系电商平台更换了运营主体。农业银行的“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”(兴农商城)在今年1月1日后,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;建设银行自4月25日起,将善融商务经营主体由建设银行变更为建信金服。
银行系电商平台发展前景何在?
部分银行电商业务的关停是否意味着银行系电商平台的“谢幕”?
对此,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个别银行电商平台停止服务并不意味着银行未来不再探索这一业务。
董希淼提出,银行发展电商业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。“比如一些中小银行,为了打造本地生活圈或者为了服务乡村振兴也会推出电商平台,这方面我觉得还会有进一步的探索。”
“从中长期来看,银行系电商平台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。”吴琦表示,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,自建平台不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。
“同时,银行应立足主业发展和自身优势,进一步明确电商平台的战略定位,聚焦自身客户需求,与外部电商平台加强合作,将电商的产品服务、消费场景和渠道等与自身客户需求紧密结合,提升客户体验,增强客户黏性。”吴琦建议。(来源:金融时报)